期刊卷期: 
文章單元: 
中文摘要: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出版的教育學術期刊,也是國科會列入TSSCI的優質期刊,自黃政傑教授開創該期刊以降,該期刊已經蔚為探討當代教育問題的重要期刊之一。        本期計收納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林雍智暨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清山共同所撰之「日本中小學教師換證制度實施之評析與啟示」、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楊幸真之「成為女孩:少女雜誌作為女孩培力與性別教育之資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卯靜儒之「尋找最大公約數?─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與審查互動過程分析」、以及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教師王宣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暨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辜玉旻共撰之「小學中年級學童詞素覺識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等四篇鴻文。        「教員免許更新制」是日本於2009年正式實施的教師換證制度,旨在確保師資素質,並提高教師專業能力。該制度規定日本公私立中小學教師及持有教師證書者在持照滿10年時,需參與文部科學省認可之大學所舉辦之30小時以上的換證課程,且成績及格後方得申請換證。臺灣多次試圖實施教師換證,但基於若干因素,迄今未能落實,本文提出之解決換證制度問題應回歸師資培育系統等建議,頗值得行政機關與大學在換證制度中更周延設計相關配套之參考。        除了師資教育外,性別教育亦是臺灣實施多年的政策,其對校園霸凌事件的降低應有助益。該文旨在瞭解女學生受到少女雜誌影響之性/別學習與認同,包括少女雜誌觸及女學生生活中,例如友情、面對自我身體變化、性、愛和美好未來想望等問題和苦惱,該文均提供可資借鏡的解決之道。        教科書雖然在九年一貫課程提倡一綱多本政策時就已經開放,但仍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原國立教育編譯館)負責審核。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者和審查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多少也和其他領域教科書編審過程中之權力互動、對核心能力解讀不同所導致之爭議有雷同處,此均涉及教科書的編審到底應以「文本為中心」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考邏輯,此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概念?抑或是各自獨立的概念?能否在雙方之間取得「最大公約數」?該文提出若干我國推動十二年國教時,考量教材、學習評量等議題時應思考之重點。此外,閱讀教育亦是我國推動多年的政策,小學中年級學童之詞素覺識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間到底有何關係?詞彙覺識所包含之「詞素區辨覺識」、「語意部件覺識」、「釋詞覺識」、「構詞覺識」與「構詞規則覺識」能否預測學生的閱讀能力?各個內涵可預測閱讀能力的比重有多高?該文以大臺北地區277名國小三、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分析,其研究結果應有助於教育工作者思考閱讀評量向度與內容時之參考。        依循往例,本刊每期除了學術性論文外,亦收列書評一篇,以饗讀者。本期收列的是當代美國哲學家,並任職於芝加哥大學的教授M. Nussbaum(1947-)於2010年出版之《不為營利:民主社會為何需要人文涵育?》(Not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一書之書評,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林逢祺撰寫之。該書評包括該書的扼要簡介,尤其亦轉引Nussbaum教授在該書提及的七項民主社會國民應該具備的能力,也值得我國在推動民主教育的歷程中有所參考;再者,書評中亦提及Nussbaum教授對批判性思考與道德情緒之重視,此等論述雖不是創舉,但在工具理性和知識經濟氛圍仍相當濃郁的國際化潮流的趨勢下,Nussbaum教授重提人文教育的涵養與價值的重要性,的確別具深義。        本期感恩投稿者、審查委員、編輯委員,以及廖遠光教授領導之編輯團隊的奉獻和投入,方得以雖各文皆須經過層層把關和篩選(真的可謂是精挑細選),但仍能如期出刊。無庸置疑,這些心血是很多人默默付出的結果,但這些辛勞均會因為讀者的肯定和各界的支持,以及本刊對臺灣教育理論與實際貢獻棉薄而備加增值。最後,謹於此祝福各位 春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