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卷期: 
文章單元: 
中文摘要: 

        因應社會變遷,課程與教學領域的議題愈來愈多元。本期主題為課程與教學,收錄四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但都同時豐富了課程與教學領域的研究。        第一篇是周淑卿教授所撰的〈借鏡於藝術的教學⎯⎯與「藝術創作者/教師」的對話〉,本文訪談七位具有豐富藝術創作經驗的教師,進一步尋找教學與藝術歷程的共同性,並探討藝術創作者的思考是否可運用於教學。藝術性的教學要求教師對新事物保持開放心態,像創作者一樣總是在觀察、嘗試與記錄新事物,總是在問「可能性」,並不斷尋求新的自我。周教授試圖藉由藝術的特質與歷程思考課程與教學的內涵,豐富「美學文本」的課程探究取向,也提供課程與教學革新的觀點。        第二篇是楊幸真教授所撰的〈青少年性的學習、認同與實踐:二所高中校園的民族誌研究〉,本文運用民族誌,探究高中生如何學習性意識、建構性認同與協商性實踐。作者深入高中校園,傾聽青少年的聲音,以具體實例說明青少年如何揭露自己的性經驗與對性的認識,探索自己的同性情慾與同志身份。楊教授觀察細膩,深刻描繪青少年在性教育方面的學習情形,本文為性教育提供新的教學視野與方向。        第三篇是徐敏雄教授所撰的〈培養現代公民的社區大學課程連結原則之研究〉,社區大學的課程分為學術、藝能與社團三大領域,期望成人學習者透過三大類課程的學習,成為具正義感與道德感的現代公民。本文論述三大類課程的合作關係,首先透過藝能課程,讓學習者建立自信心、安全感、信任感與同理心。再藉由學術課程認識正義原則與多元文化,並培養包容與尊重的公民德行。最後,透過社團課程的社會服務或倡導行動,落實關懷與正義的理想。本文提供之課程合作策略相當具體可行,可提供社區大學規劃課程之參考。        第四篇是許添明教授所撰的〈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之財務策略⎯⎯以美國大學為例〉,本文探究大學的經濟投資與效益是否成正比,許教授以美國為例,分析排名前十名的公私立大學的財務收入、支出及人力資源,並以我國獲得五年五百億獎助最多的公私立大學作為比較對象,探討我國躋身國際一流大學可以努力的作為。本文發現我國頂尖大學和美國公私立一流大學比較,在財力與人力部分,都只能用「困窘」形容,因此提出四個建議方案,做為我國教育部與大學在躋身國際一流大學的參考。本文雖然屬於教育財政領域,但對於高等教育的課程發展,亦有其參考價值。        本期書評特別邀請卯靜儒教授評介Linda Symcox於2002年出版的《誰的歷史?⎯⎯美國教室中國家標準的掙扎》一書,卯教授先摘要撰述本書各章節的大要,並針對書中重要議題提出個人評論,這些議題包括研究者自身的批判反思性、對理論的理解與引用、課程制訂者的權力以及課程標準的執行問題。卯教授的評論相當中肯且具建設性,使內容與書名更加契合。相信讀者讀完本文之後,會有一股想閱讀原書的衝動,以瞭解美國歷史課程標準制訂過程為何如卯教授所言「高潮迭起、又逆轉不斷的精采歷史敘說」。        一份優良的學術刊物能日益成長茁壯,需要眾人的投入,包括投稿者、審查者與編輯,更重要的是讀者的支持。期待讀者能持續給予本刊支持、鼓勵、批評與指教,使其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