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十年來教育環境產生許多的變化,在呼籲教育體制更能回應受教需求的訴求下,教育逐漸鬆綁,市場化影響日益可見,而在強調權力下放的教育變革中,績效責任成為各國政府確保教育品質的重要機制。此外,面對變動的教育環境,學校在領導、教學與入學評量等各面向上,亦需有著因應性的變革。本期收錄的五篇文章中,有兩篇以績效責任與市場化為題,有三篇分別探討領導力、教學策略與入學評量內容。這些文章不管是針對國內或國外教育的討論,都呼應了目前教育環境的高度變動和多元影響的現象。
首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陳佩英暨副教授卯靜儒點出了這波教育改革強調績效責任制的走向,其針對美國《NCLB法》分析其提升教育品質及落實教育平等的可行性,並提出法案實施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因應挑戰所進行之修法方向。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張源泉,以市場化為探討主軸,分析市場導向對德國大學之影響。文中說明了德國市場導向興起的社會脈絡,以及歐盟各國在波隆納宣言後面臨更大的競逐壓力,使得辦學績效成為學校經營的重點。
在學校經營部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副教授葉連祺試圖建構領導能力的類型學。在其類型學體系中,作者試圖分析其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等議題,並納入實務應層面做考量,提供讀者從概念到實務之理解。而在教學策略的探討上,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簡馨瑩以「提問策略教學」為探究焦點,其針對「提問策略教學」訓練課程之成效做研究,以六名臺北市國小教師為對象,了解教師完成訓練課程後,在提問次數、師生互動類型與教學序列結構上是否有所改變,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教師掌握提問教學策略之運用。另有關入學評量內容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講師藍偉華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陳秋蘭選取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中英文閱讀測驗之試題進行分析,運用布魯姆認知分類與內容分析法,分類試題之認知層次與知識型態,所得結果可做為未來命題之重要參據。
除了上述五篇文章,本期亦載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劉蔚之針對德國教育史學界新生代學者Caroline Hopf之作─《實驗教育學》一書所做的介紹與評論。文中鋪陳了德國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發展歷史,也衍生出許多今日看待教育學的分化與演進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例如,教育學次領域的分化以及在大學中獨立設置系所,其呈現的社會、歷史意義為何?相信透過此書評,讀者對於教育學的發展能有更深刻的了解與省思。
期刊卷期:
文章單元:
中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