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的投稿量大,但是經過嚴謹的審查過程,最後能獲刊登的論文則非常有限。本期收錄的文章有四篇都是經過嚴格篩選出來的佳作,分別是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洪如玉的〈後形上學的公民資質與公民教育的批判性探討:從Rorty觀點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陳俊瑋的〈國中教師集體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感及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聯之研究:多層次中介效果之分析〉、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譚彩鳳的〈從教師的學習經驗探討其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塑造:個案研究〉,以及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林玫君的〈表演藝術評分規範之建立⎯⎯以小學低年級「戲劇創作能力之應用」為例〉等四篇。這四篇文章大抵涵蓋公民教育、教師效能感、教學信念、教學行為以及評分規範等與教師做為施能者(agency)相關的重要課題,對教育實務頗有啟發。 本期的書評由莊勝義主筆,評論Margaret S. Archer(2007)的專書⎯⎯《經由世界走出我們的路:人的反身性與社會流動》(Making Our Way Throughthe World: Human Reflexivity and Social Mobility),該書是作者關於施為者(agency)與結構(structure)關係的系列著作之一。用心品味這篇精闢的書評,用力理解四種反思性(reflexivity)型態,沉思「沒有反思性就沒有社會」的道理,倏然靈光一閃,上述四篇文章中被研究的教師、做研究的作者,以及做為先行讀者(pre-viewer)的我,是處於哪一種內在對話的狀態:溝通的、自主的、後設的,抑或阻斷的反思性呢?如果做為施能者的教師、研究者和讀者,先持有反思性(reflexivity)意識,他所走出的路,或許會大不相同吧!這就是理論的魅力,它給你一個視鏡,允諾你會有不同的看見! 對於我而言,莊勝義這篇書評是成功了,它讓我想一窺Archer這本專書的究竟,對於你呢?
期刊卷期:
文章單元:
中文摘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