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的推動,從表面看來,好像獲得社會的特許,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自主完成各項預懸的目標與使命。可是,這並不表示教育可以不受社會的影響,不理社會的需求。事實上,教育的工作,處處可見其與社會進步、社會秩序、社會公平的關係;身為社會制度的一環,教育必須時時反映、回應、參與並促進社會的發展。既然教育不是處在一種社會空心的狀態下,教育研究的工作便須注意及此,否則意義及價值皆會大打折扣。 本期《當代教育研究》選登的四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教育與社會的這層關係,各有見地,同有讜論。首先,許育典、陳碧玉二人以補助營養午餐費用和消弭城鄉教育差距為例,檢討了我國教育政策在社會安全、社會正義這兩項社會國原則上的有待努力之處。其次,林碧雲從經濟全球化的效應,如市場行為與財政問題等,探討了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所面臨的衝擊與困境,期望相關政策能以「全球視野、在地實踐」之思維,關注更廣泛的性別平等與社會正義課題。接著,許敏雄參酌當前社區大學之課程及相關學說,提出了一套融入學習者生活世界的課程設計與實施策略,鼓勵社區大學師生落實自我認識與在地實踐,強化自己對於週遭人文、社會、自然環境的批判性反省。第四,吳靖國運用內容分析、問卷調查、焦點團體、專家諮詢等方法,建構了有關「海洋」之概念與內容的教科書類目,為臺灣中小學生基於獨特地理條件所需具備的海洋知識,提供了明確的張本。 最後,本期刊載了一篇評述英國劍橋大學學者Rob Moore(2004)之近作《Education and society: Issues and explan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的文章。這篇由王瑞賢撰述的書評,題為「教育與社會關係的想像、限制與超越」,此固與其介紹及討論Rob Moore之批判實在論的旨趣有關,但借以做為本期編輯原則之註腳,亦頗貼切,相信讀者閱後自有體會。為此,謹對諸位投稿作者、審稿專家、以及編務人員的貢獻,表達謝意。
期刊卷期:
文章單元:
中文摘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