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目的
隨著社會民主與多元發展,弱勢者的教育權益逐受重視,但隱 性的弱勢族群仍倍受忽略。為了能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及隱性弱勢 群體發展正向且積極態度,本研究整合多元文化教育學家 Banks 的 「減少偏見」構念和社會心理學家 Darley 和 Latané 的「旁觀者介入 模式」,設計「為弱勢者發聲」課程,目的在探討參與者對於偏見 覺察力與旁觀者介入知能的學習內涵與歷程。
研究設計/方法/取徑
本研究取向為詮釋現象學,採立意取樣邀請 10 位高中生接受 6個課程模組共 12 小時的「為弱勢者發聲」課程,並蒐集課堂討論、 作業文本和訪談資料。
研究發現或結論
本研究發現旁觀者介入模式當中的「注意」與「衡量」適合運用偏見察覺方法來進行培力,其後才能啟動旁觀者介入之「承擔」、 「方法」和「行動」。而本研究設計「為弱勢者發聲」課程的學習 內涵包括:洞悉日常生活的偏見、破除刻板印象、偏見覺察力、旁 觀者介入行動的知與行;課程的學習歷程包括:發展旁觀者介入的 思維、建構旁觀者介入的策略、維持旁觀者介入的作為。
研究原創性/價值
本研究發現性別、外貌、身材、個性等因素經常造成青少年在 同儕團體中的弱勢處境,此種隱性弱勢在教育領域當中的資源少於 族群或身心障礙等多元文化群體,值得教育者與研究者關注。最後, 本研究提出教育實踐之建議,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
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 電話: 02-7749-3670 | E-mail: cerecerq@gmail.com
教創中心 | 師大 | 電子報 | 線上投審系統
本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經費
© 2014 CERI-NTNU